生猪会议相差3个月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再次召开,行业加速去产能,猪周期的未来

来源:雪球

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召开,行业加速去产能

北京一场聚集25家头部猪企的座谈会,正在牵动整个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神经。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牧原温氏、新希望等25家头部企业参会。

会议主要分析研判当前生猪生产形势,交流生猪养殖企业落实产能调控要求的措施与成效,研究部署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生猪产能调控工作。

01 会议背景:产能过剩,政策密集出台

2025年以来,我国生猪行业持续面临产能过剩压力。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的103.6%,仍处于绿色区间上限。

生猪价格持续低迷,8月份生猪均价不到14元/公斤,近期价格再次下跌,广西省猪价甚至不到12.5元/公斤。

面对这一形势,国家自5月底以来密集出台调控政策,从控产能、限二育到收储稳市,多举措密集落地。

02 政策轨迹:从控产能到稳市场

本次座谈会并非突然之举,而是系列调控政策的重要一环。回顾近期政策轨迹:

5月底,国家发改委约谈头部企业,要求暂停新增能繁母猪产能,控制出栏体重在120公斤左右,限制二次育肥行为。

6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提出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的目标。

7月23日,召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聚焦全产业链升级,提出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控新增产能。

8月下旬,国家启动“新增收储+轮换收储”组合拳,一周内连续3次轮换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共2.6万吨

03 数据登记:规模养殖场的责任与要求

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需要登记备案生产经营数据,这包括出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信息。

据统计,我国基础母猪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总数约为1.8万-2.2万家,占全国生猪养殖主体(约300万家)的0.6%-0.7%

这些规模养殖场虽然数量占比小,但却掌握了行业大部分产能。2023年头部企业(牧原温氏、新希望)合计出栏量占全国21.4%,2025年预计提升至25%-30%。

数据登记要求是产能调控的基础。通过准确掌握规模养殖场的生产经营数据,政府部门能够更加精准地判断市场供需状况,制定科学的调控政策。

04 政策成效:初显但任重道远

系列调控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据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表示,政策实施后生猪宰后均重已从前期高点的90多公斤降至86公斤左右。

二次育肥情绪明显降温,行业大猪采购量连续数月环比下降。牧原、新希望等头部企业明确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

然而,产能去化仍然缓慢。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2万头,到7月末仍旧是4042万头,几乎没有变化。

8月各大上市猪企出栏量公布,20家猪企共销售生猪1684.38万头,环比、同比显著增长。

05 企业响应:头部企业率先行动

面对政策调控,头部企业已经开始行动。牧原股份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43.1万头,计划通过有序淘汰低产低效母猪在2025年年底将能繁调减至330万头

温氏股份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157万头,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合作农户超5万户,单户年均收益12万元。

多家企业已经限制出售商品猪至二次育肥。黑龙江、两湖、两广、云贵川渝在内的多省份生猪调入调出量明显减少。大部分养殖企业明确表示已不再开具饲养票。

06 行业分化:头部企业与中小户的不同处境

在猪价低位震荡与政策调控双重压力下,生猪养殖企业呈现显著分化态势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成本持续下降。2025年8月牧原养殖完全成本低于11.7元/公斤,温氏7月成本12.2元/公斤,在猪价跌破成本线时仍能微利。

中小养殖户则因缺乏规模与技术支撑,成本普遍高于14元/公斤,面临大面积亏损,加速退出市场。

这种分化格局导致行业产能结构呈现“大企业增长、中等场稳定、小散户下降”的特点,进一步延缓了产能出清进程。

07 未来展望:产能调控与行业转型

若能有效落实产能调减,如实现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预计可相应减少约1500-2000万头的商品猪出栏量。

这将有助于改善市场供需关系,提振生猪价格。有分析预测,有望推动生猪价格中枢上移,甚至可能使平均猪价重回16元/公斤以上,帮助行业摆脱持续亏损的困境。

长期来看,行业将向“效率驱动、波动减弱”转型。2023年规模化率68%,2025年预计达75%,政策目标为78%。

智能化养殖(如AI疾病监测、精准饲喂)普及率超60%,PSY(母猪年断奶仔猪数)达28-30头,较行业均值高20%。

政策调控只是外因,真正决定行业健康发展的还是内在规律。

随着产能调减到位,生猪行业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迎来价格回升。规模化率将从2023年的68%提升至2025年的75%,头部企业市占率持续提高。

未来的生猪产业将不再是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而是逐步走向规模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 传统猪周期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传统的“猪周期”是一个大约 3-4年 的循环,其核心驱动是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的生产决策:
猪价上涨 → 盈利增加 → 扩繁母猪 → 供应过剩 → 猪价下跌 → 深度亏损 → 淘汰母猪 → 供应减少 → 猪价回升...
如此周而复始。这个周期的长度主要由生猪的生物学生产周期(从能繁母猪补栏到其商品猪后代出栏约需10个月)和市场信心变化共同决定。

⚡ 本轮周期的特殊性:“政策强干预”下的变形

本轮周期(2022年下半年至今)与历史上任何一次都不同,其最大的变量是前所未有的政策性调控。这使得传统的周期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失灵”或被拉长。

产能去化异常缓慢

尽管自2022年4月起行业就几度陷入亏损,但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未能有效降至合理区间(3900万头)以下,持续在4100万头左右的高位震荡(7月末为4042万头)。

核心原因: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尤其是头部集团企业抗亏损能力增强。它们凭借资金优势、成本控制和技术管理,即使在亏损期也能坚持甚至逆势扩张,延缓了产能出清进程。

政策目标:平滑波动,避免“过山车”
政府密集出台调控政策(包括本次座谈会),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逆转”周期,而是为了 “熨平”周期,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巨大冲击。其核心思路是:通过引导和强制手段,加速淘汰过剩产能,使供需更快地回归平衡。

📅 当前周期位置与未来时间推演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对当前所处位置和未来可能的时间点进行分析:

时间阶段核心特征驱动因素****深度亏损与政策博弈期
(2023年中 - 至今)
猪价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但产能去化缓慢。政策密度和力度空前。供需严重失衡;规模化企业抗风险能力;高强度政策干预。****产能加速去化期
2024年第4季度 - 2025年第2季度)这是本轮周期能否迎来拐点的最关键阶段。在政策强力督促和持续亏损的双重压力下,头部企业开始实质性、大规模淘汰低效产能。政策压力成为核心驱动力(如座谈会要求的提交减产计划);现金流耗尽;行业信心彻底转向悲观。****供需平衡拐点期
2025年下半年如果能繁母猪存栏成功降至3900万头以下并保持,对应的商品猪出栏量将在约10个月后开始下降。猪价有望脱离深度亏损区,逐步回升至成本线附近。前期产能去化的效果开始显现;供应压力逐步缓解。****盈利修复期
2026年行业进入全面盈利阶段。价格中枢有望稳步上移。但复苏的强度和速度取决于产能去化的彻底程度以及后续需求端的恢复情况。供应缺口明确;行业进入新的良性循环。

风险提示与变量:

政策执行力度:如果本次座谈会的“督办”效果不及预期,企业减产计划执行不到位,那么整个时间表将向后推迟

二次育肥与压栏:如果未来猪价上涨预期增强,二次育肥和压栏行为会像“蓄水池”一样,短期减少市场供应,但中长期会增加供应,干扰价格出清过程

消费需求:宏观经济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猪肉价格的上行空间。

疫病: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会剧烈冲击生产体系,可能加速产能去化,但也可能造成短期价格波动。

💎 结论

总而言之,传统的“猪周期”正在被强大的政策手改造和拉长。

如果没有政策干预,依靠市场自发出清,本轮周期可能已经或即将见底。

但在当前强政策背景下,周期的拐点高度依赖于政策催化的产能去化速度

综合判断,2024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将是观察产能是否实质性加速去化的最重要窗口期。如果一切顺利,行业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看到曙光,并在2026年迎来一个趋势相对明朗、盈利得到修复的新阶段。

对于养殖户和投资者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不再是猜测精确的“时间点”,而是紧密跟踪 “能繁母猪存栏量” 这一核心指标的实际变化,以及头部上市企业严格执行减产计划的实际情况。



作者:爱好的财富蜘蛛侠
链接:https://xueqiu.com/6424201589/352960685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